月2日,我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重症组队员在黄冈工作35天后,开始进入驻地短暂休整。该队队员、我省威海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周鹏,终于可以在黄冈稍微歇歇了。
从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四来到黄冈后,周鹏从临时改建收治点到挺进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先后在疑似病例收治点、普通组、重症组护理新冠肺炎患者,35天来一直奋斗在抗“疫”一线。
初战疑似患者接收点,先教“咳嗽礼仪”
到黄冈前,周鹏想到过工作强度多大、条件有多艰苦,想到过直面患者对个人带来的风险,但没能想到战“疫”之旅会起步于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没能想到自己在黄冈的护理工作还包括教患者学习“咳嗽礼仪”。
周鹏2009年到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工作,后于2011年到转到重症医学科。此次是主动请缨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周鹏等人的初战是在黄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下进行的,地点是由当地改造的新冠肺炎患者临时接收点。在这里,他和全队队员有效地在16小时内收治分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81位。
“我是全队第一批进驻临时收治点的11名队员之一,晚上六点到岗,当班6小时期间收治疑似患者20人。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这些疑似患者是单人单间隔离收治。从前往收治点到回到住宿的酒店一共用了8个多小时。”周鹏说,这20名疑似患者是在短时间内分批抵达的,受方言影响医患沟通起来相对不便。11名队员在队长李丕宝带领下、在当地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首先进行接诊、分诊、安排房间等工作,并对疑似病例进行生命体征测量,如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还要对症处理、不断观察。
周鹏告诉记者,最先接收的20名疑似患者中有五六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疑似患者特别是有发烧等症状的心理压力很大,除了对症处理,还要常常开导他们,以此给他们宽心、请他们放心、请他们配合,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给患者治疗时,我还坚持通过自己坚定的眼神,向患者传递战胜疾病的信心。”周鹏说。
“接收疑似患者我们的防护要求与接收确诊患者是一样的,不敢掉以轻心。但是防护中的注意事项要多一些。”周鹏说,工作中他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向疑似患者进行咳嗽礼仪宣教,“考虑到语言的问题,我只能不断放慢语速、减少发音中的‘威海腔’,争取让每一位收治的疑似患者能听懂”。
转战“大别山”,从“普通组”走向“重症组”
在黄冈,抗“疫”形式瞬息万变。随着工作重点的变化,2月2日,周鹏等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临时改造开通的两个病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这两个病区近120张床位不到48小时全部住满。后来他们又用不到24小时完成包括18张床位的重症病房改造,开始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到3月1日,他们累计收治患者263人,治愈出院118人,开展核酸检测380多次。
“根据安排,初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我是在普通病区也就是收治轻症患者的病区里工作,是全队第五批进入病区的。来到病区我很震撼——当时一个房间收治着两三位患者,床位基本住满了。”周鹏说,在病区里一个班次还是6小时。“从收治疑似患者到收治确诊患者,工作流程要重新适应。还好我比较壮实,能够适应高强度工作要求”。周鹏说在病区护理工作很繁琐,像给患者输液、监督患者口服药物、向患者发放一日三餐、与患者聊天进行心理疏导,都包括在内。除了做好这些,周鹏在队友支持下还主导创作了“医用手语”。
“手夹在咯吱窝内表示要测体温,右手握住左臂表示需要测血压,双手合十上下按压表示患者需要急救,手放在嘴边表示患者需要喂饭……大家很有默契,用这样的手语交流很顺畅。这一切都是根据病区需要创作的,一方面能减少对患者的打扰、方便他们休息,另一方面也能直观地向队友传递工作要求。”周鹏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和队友通过对讲机交流,但病区里的对讲机分属两个品牌、同一品牌的对讲机才能互相沟通,遇到对讲机不在身边只能干着急。此外使用对讲机交流,在夜间声音较大对患者休息造成了干扰。“有了医用手语,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周鹏说。
“我印象中第一位向我反映有喘憋现象的是4床患者。”周鹏说,这位患者40多岁,受新冠肺炎影响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靠队员们喂,大小便也在床上需要队员们照顾。后来4床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了高流量氧疗,虽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在为防护包裹得像宇航员一样的条件下操作速度与以往比起来还是大打折扣,“技术上熟练、操作上吃力”。“此前这位患者用的是面罩吸氧,对高流量氧疗不适应,并且确诊之后一直很紧张。因高流量氧疗输入的气体让患者感觉不适应,对治疗一度很不配合。”周鹏说,针对患者的反应他慢慢调整氧气流速等参数,“期间我还一直在开导鼓励这位患者,讲述高流量氧疗的效果、注意事项,直到患者平静下来配合治疗。”周鹏告诉记者,目前这位患者还在接受我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的治疗、护理,已经可以带着口罩自己下床活动了。
“我此前学习过呼吸治疗,对肺部超声有一定基础。我发挥这一优势,与来自滨医附院的潘磊医生一起为患者做肺部超声检查。”周鹏说,在这里大家都是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毫不保留、毫无怨言、毫不退缩。
周鹏说,在轻症病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来到了重症组,在重症病区工作。从“普通组”走向“重症组”、从护理轻症患者到护理重症危重症患者,在高感染风险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操作仪器设备、开展精准治疗难度更大了,“比如,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俯卧位通气等”。
感动患者的同时也被“家人”感动着
周鹏说,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工作至今30多天里,他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在这里,队员们不经意之间的一个举动都会给新冠肺炎患者力量、感动。”周鹏说,他曾经收到过一位50多岁患者写的感谢信,起因很简单——他满足了这位患者吃馒头的小愿望。
“这位患者自述胃不舒服,告诉我想吃馒头。在我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为患者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于是就调剂饮食给他提供了馒头。”周鹏告诉记者,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患者的餐饮都是按人数根据营养食谱统一制作,每天的种类不一样。“调剂饮食在患者看来是不太可能的。为此这位患者在治愈出院时为此专门给我们发了一封感谢信!”周鹏说。
在黄冈收获着感动的周鹏,其实自出发之日起就被关心和爱包围着——来自威海市立医院的、家人同事的。
“报名时我没有犹豫,我是医务工作者又是党员,在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理应冲在前面。我是男护士,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周鹏说,在疫情爆发之初,威海市立医院就强化了疫情防控工作,同样是护士的妻子被抽调到儿科发热门诊,但在他出发之前,医院专门把他妻子调回了原科室,这样可以让她更好地照顾家人,解决他的后顾之忧,使他能够在前线更安心的工作。
“当年抗击非典时,周鹏和我还在上学,留在记忆里的只有新闻报道中的白大褂、防护服和教室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消毒水味儿。那些记忆现在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从来没想到,在今天,我的丈夫也成了这些英雄们的同行者!”周鹏的妻子说,自己虽然担忧,但也不会拖周鹏的后腿,因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医院领导、同事知道周鹏要出征的消息后纷纷表示家里有任何问题或困难都可以找他们帮忙”,周鹏的妻子说:“我支持周鹏的选择。同时也希望他保护好自己,和队友们一起平安凯旋!”
《人口健康报》特派记者 宋吉男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