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铎,男,1932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原威海市立医院业务副院长,威海市老年科协理事。1959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进入外科临床工作。1978年获威海市拔尖人才称号,1979年获全国医药大会胆石症科研成果奖,1988年始,被任命为威海市立医院副院长,协助院长栾汝仁负责医院临床业务管理工作。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在威海市立医院返聘4年,后又被威海市妇幼保健院聘请5年,2005年正式离开临床回家休养。先后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
(一)
走上医者之路对赵士铎的人生来说仿佛是一种必然。2岁便失去生母的赵士铎,因缺乏亲人关爱,自幼体弱多病,瘦小枯干,认识他的人都以为,这孩子难活人,只怕熬不到成年。他的父亲则对他说,你以后学医吧,起码能把自己身子骨给照顾好了。于是,学医,当医生,成了幼年赵士铎的人生信念。然而第一次高考赵士铎却与医学院校擦肩而过,意外考上了安徽大学经济系。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就跟考上状元一样,非常不容易。赵士铎考虑再三却毅然选择了放弃。1954年,赵士铎再次参加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医学院前身)。
踏入理想的学府,赵士铎眼中充满了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医学书籍,在他眼里却充满了能“治病救人”的神圣与奥妙。在校读书时,赵士铎最喜欢上解剖课,次次考试均成绩优秀。当时担任解剖课授课老师的陆光庭教授对他十分满意。毕业前,陆教授征求他的意见,希望他今后能选择干解剖工作。那时,大学生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赵士铎最终还是决定服从组织分配。1959年7月,在经历过大学本科5年学习生涯后,赵士铎被分配到烟台地区,开始从事外科工作。
(二)
在踏上临床岗位后,曾经热爱的解剖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使赵士铎的外科手术做的格外顺利。不但自己的手术能顺利完成,逐步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一时成了众人眼中的“医学新秀”。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缺医、缺药、缺钱,赵士铎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一根针,一把草”为农民治病的做法,将学校时学习的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中西医结合,用极为低廉的费用治好了很多患病多年的肝胆疾病患者。尤其在应用中药方治疗黄疸方面,名噪一时,广受群众赞誉。当时山东农村地区胆石症发病率高,为了解决群众疾苦,在调查研究之后,省卫生厅决定将胆石症治疗工作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要求医院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结果,并解决治疗方案。赵士铎作为中西医精通的特殊人才被安排在这个研究组。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传统以手术取石为治疗方法。但该方法费用高,术后患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影响劳动。当时,国内运用非手术疗法排石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针刺疗法进行排石亦有报道。1972年4月至1974年12月,赵士铎与研究组成员用耳针治疗了376例胆石症病人。该治疗方法排石率达到51.6%。1975年1月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赵士铎又带领小组成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针加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的研究。为了精确患者排石量,每次治疗后,赵士铎都要亲自监督淘洗患者排出的全部大便,并仔细对淘洗出的结石测量登记。至1978年11月,赵士铎带领小组成员治疗了522例胆石症患者,经过统计学计算,排石率达78.4%。尤其是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该治疗手段后临床效果最好。1976年7月5日21时30分,一名52岁的文登刘姓男患者,因发作性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4天入院。该患者以往有类似发作及黄疸病史12年。每年发作6至7次,多以进食油腻食物或生气、受凉为诱因,曾多次在当地治疗无效。入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炎。入院后,赵士铎一边医嘱给与输液及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口服泼尼松等西药治疗,一边与病人商量准备施行针刺疗法。经病人及家属同意后,赵士铎亲自为其针刺右侧日月、期门、胆俞穴,通电60分钟,电流量2.5毫安。起针时检查右上腹胆囊,发现胆囊胀大更为清楚,即医嘱口服50%硫酸镁40毫升。
4小时后,赵士铎再次为患者检查,发现患者胆囊明显缩小,而且口述疼痛减轻,体温也由入院时的38.6度降至36度。7月7日上午,赵士铎再次为患者重复针刺上述穴位,刺激参数与第一次同,起针后仍嘱患者口服50%硫酸镁40毫升,至10时,患者胆囊从体表已经完全扪不到,患者自述无不适感。7月8日下午3时,赵士铎亲自盯守,从患者大便中淘出共5克21块结石。7月9日,赵士铎查房时见患者大便4次未见结石,决定继续为患者针刺治疗。次日晨大便中淘出结石41块,重11克。此后每天针刺一次,大便中均可淘到大小不等结石,持续10天,共排出结石564块,总重41克。患者巩膜黄染于第4天完全消失。于第12天痊愈出院。两年后随访,患者未再发作右上腹痛,恢复正常劳动。
针刺加硫酸镁治疗胆石症,方法简单,免除了患者手术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费用,出院后不影响劳动。该研究受到国家重视并大力推荐,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75年5月,该研究在全国医药学科技会上获奖。为让更多胆石症患者受益,赵士铎带领小组成员将该研究项目总结成相关科研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山东医药》、《辽宁医药》等各级医学杂志,并受到新华社记者采访,新闻信息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香港大公报、加拿大多伦多等国外报刊媒体均给与了报道。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寄来了咨询及祝贺信函。
1978年6月,赵士铎因为该项研究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论文被译成英、日等多国语言。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88年9月,赵士铎收到国家卫生部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四届亚洲农村医学暨初级卫生保健学术会议”,此会议为国际学术会议,赵士铎作为代表在会议上宣讲了《针刺治疗胆石症的排石规律及存在问题》一文,并同声翻译为英语、日语等国际语言。
从1987年至1989年,赵士铎先后被评为威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专业拔尖人才及山东省优秀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1992年,赵士铎被收录在《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并同时被国家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9年,赵士铎的名字被山东省组织部编写的《山东省有重要贡献的专家名录》登载。
(三)
面对这些常人无法企及的荣誉,赵士铎说“这些成绩的获得是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条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接受笔者采访之际,赵士铎让夫人代笔,给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写下了两句赠言:一是要学无止境。只要认真好好的学,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任重道远。人生要走的路很远,只要记住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会克服一切困难,使你成功。
“老赵现在患有严重眼疾(黄斑变性),不能书写阅读了。我的手也开始打颤,写字困难。”夫人宋玉芝是威海市立医院内科退休老专家,她说,“老赵这个人比较正直,聪明,好学。当年烟台地区尚不能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老赵就邀请了青岛医学院的专家来做主刀,他做助手。只做了这一例手术,他就把技术学会了,从此之后就开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先河,并把这项技术教给了许多学生。”有一次赵士铎去杭州浙江医学院参观学习,恰逢一台腘窝肿瘤手术因血管吻合问题受阻。他当时给提供了一个手术建议,使手术顺利进行下去。主刀的医生听说他只是一个县级医院的医生后禁不住惊讶不已,连连说想不到。还有一个女病人,肚子里长了巨大肿瘤,被外省某省级医院判定为无法手术切除,且仅有不到半年的存活期。慕名找到赵士铎后,其丈夫表示不管后果如何都要手术。赵士铎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经过仔细研究探讨后,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决定为其进行手术,最终成功切除了一直径约20公分的巨大肝脏肿瘤。术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回归生活,至今健在。得知此事后,许多病人及家属禁不住说:“看病不分大医院小医院,分医生。”
宋玉芝是赵士铎大学同班同学,俩人在大三时确立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一起分到了烟台地区。1988年,又一起来到威海市立医院。不过赵士铎从事的外科,她从事的是内科。“我们俩说是在一个院工作,可常常好几天互相见不着面。他擅长普外科、肝胆外科和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经常夜里被叫起来看急诊,有时候忙起来就吃住在病房……”赵士铎事业有成,夫人宋玉芝也不是泛泛之人,在临床工作期间,非常擅长做思想工作,擅长与患者沟通。曾经有个年轻小伙因为轻生三次自杀,第一次想着喝酒醉死,酒醒后没死成又选择跳井,被路过的解放军给救了,又偷偷选择用刀片切脖子,被送到医院后在宋玉芝等人的积极抢救下活了过来,可还是想不开,后在宋玉芝耐心的开导及鼓励下放弃自杀念头,重拾生活信心,康复后走上劳动岗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宋玉芝也成为很多患者心目中的“知心姐姐”。1989年,宋玉芝被任命为升格后威海市立医院第一任内科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创建了血液透析室,开展了尿毒症、高血钾、药物中毒等病症的透析治疗技术。为此后肾病内科的独立成科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在两位老人家,一位89岁,一位86岁,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他们说,不能再为医院做啥贡献,想把家中所有与医学相关的书籍资料捐赠给医院。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医院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他们的最大遗憾却是“看着年轻的医生护士们不怕牺牲冲到前线去抗击疫情,我们很受感动。可我们年纪大了,干不了了,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尽量不给人添麻烦……”明·裴一中《言医·序》云: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赵士铎和他的夫人,携手并肩,相互扶持,用近半个世纪的医者生涯印证了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