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26日 13:56:52

“还是要和家属、患者再详谈一次,把麻醉医生也叫上,咱们一起再把手术期的风险再详细评估一下。”在病房办公室里见到王学海时,他正和同事讨论即将手术病患的特殊病情。这名患者要进行鼻息肉切除及鼻窦开放术,但因为自身患有哮喘病,而且此前因疝气手术麻醉后出现过哮喘发作,因此对这次手术始终有疑虑。

作为医院优秀年轻医生的一员,王学海已经成长为威海市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二科副主任医师,威海市医疗卫生“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简单的交谈中,不难看出王学海作为医生特有的心思缜密、严谨细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需要的正是这种品质,让医生能够在狭小的五官通道内擘肌分理,能够在刁钻的空间里“绣花”,完成高难度的手术。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初生牛犊 勇于磨炼敢担责

2009年,王学海从山东大学毕业,随后进入威海市立医院工作。研究生期间,师从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鼻科主任李学忠教授,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王学海很快便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操作与手术。

“耳鼻喉科急症比较多,如鼻出血、气管食管异物、急性会厌炎、小儿急性喉炎、各种外伤等,可以在没有任何先兆症状下突然发病,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住院医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每一个耳鼻喉医生的成长都需要经过处理这些急症的磨练。”王学海坦言,这些年来,已经数不清治疗了多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诊病患。正是接诊急诊病患、处置紧急情况,磨砺了科室里像他一样的年轻医生,培养出胆大心细、沉着冷静的职业素养。

让王学海印象深刻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做完常规手术已经是中午1点30分,正要准备吃午饭,医院急诊科突然来了一位喉外伤、喉梗阻的病人,王学海赶紧支援进行抢救。“患者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如果不及时解除喉堵塞,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缺氧性脑损伤,严重可窒息死亡,所以我们是在争分夺秒地抢时间。”王学海和同事紧急给与患者气管切开建立呼吸通道后,进行了清创缝合及喉功能重建。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一直到下午4点30分左右,病人才脱离危险。连续两台手术,加上高度紧张的抢救,让王学海在缓过劲儿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浑身湿透,几近虚脱。这次抢救让王学海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一个合格医生的价值和使命。

一次清晨7点,王学海接诊了一名因为吃花生米被噎住的18个月大婴儿。就诊时,孩子已经吐出了部分花生米,但是仍然口唇发紫,咳嗽剧烈,哭闹不止。王学海检查发现孩子的喉鸣音非常明显,征得孩子父母同意后决定立即给与手术。气管异物的手术一般都是微创手术,麻醉后,王学海手持纤维支气管镜缓缓通过孩子的口腔,经口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另一端连着专用的电视屏幕。因为婴儿太小,气管格外纤细、脆弱,王学海的每一个举动都要精准、到位。通过屏幕,王学海清楚地看到花生米将婴儿的右侧主支气管全部堵死。随后,利用特制的手术设备,他成功取出了婴儿残留体内的四分之一粒花生米。手术后,孩子的呼吸恢复了正常,其父母感激地说,“原本看到是年轻医生给做手术还有些担心,没想到王医生技术非常过硬!”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王学海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很多手术都是在内镜下完成,虽然在显示屏上看着手术部位很大,其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每一场手术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很考验医生的技术。在病房里,“年轻的王医生上手术台手稳!”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这与无数次急症救治工作的磨砺有关,也离不开平时不间断的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学海笑说,李学忠教授曾经教他一个练习的小窍门,将长辣椒的顶部剪掉,用镊子将辣椒内的种子夹出来,以此来模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手术环境。

敢闯敢试 钻研新技术稳落地

市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威海市第一批重点专科,目前科室里由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正逐渐年轻化。年轻医生敢闯敢干、充满活力,有更多机会接触新项目、新技术,科室整体水平因此提升。王学海说,现在是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扛起“重点专科”这面大旗不倒,年轻医生不但要承担科室日常的繁重工作,更要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让新技术新项目能够落地,适应市立医院这片沃土,为患者造福。

近两年来,科室里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王学海积极投身学习并应用于临床。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新技术常规化,更多病患因此受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治疗水平也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王学海曾经接诊了一名50多岁的病患,患者既往因慢性鼻窦炎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开始出现头痛,感冒后加重,前后用药治疗一年多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慕名找到市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过检查,王学海考虑患者的情况是额隐窝瘢痕阻塞形成的额窦黏液囊肿导致的头疼。与上级医师交流后,王学海建议患者接受医院开展的新技术项目“DrafⅡ额窦开放术”治疗,新技术能够扩大额窦引流通道,降低再次闭缩的复发风险。新技术意味着操作上有新难度,手术中,王学海用磨钻磨除纸样板与鼻中隔之间额窦底壁,充分扩大额窦引流口。手术后不久,患者就激动地打来电话,感谢王学海帮助她解除了头疼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医生,我的耳朵总是感觉里面像灌了水,听声音也闷闷的。”王先生(化姓)的工作需要经常坐飞机,因为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他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虽然做过两次鼓膜切开置管手术,但效果并不好。来到市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后,王学海通过科室开展的“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新项目,为王先生进行了手术。在刘新义教授的指导下,王学海用特制的导引器将扩张导管放置在鼻咽部的咽鼓管咽口,并将其推进咽鼓管内部。经导管灌入生理盐水并维持一定压力,通过加压的方法达到扩张咽鼓管的目的。王学海介绍说,这种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安全,但也并不是手术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术后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及咽鼓管功能锻炼,这样才提高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率。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能够让王学海心无旁鹜地投身新技术的学习应用,首先得自身基础本领过硬。这就离不开科室团队里老专家的传帮带,平日里不管手术大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每台手术必然会有一位老专家亲自主刀或全程指导,放手不放眼,以老带新,悉心培养年轻人,让年轻人成长的同时,还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

未来可期 年轻力量蓄势待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手术都是在狭窄的耳道、鼻腔、咽喉内进行,空间窄、视野深,手术难度很高,临床情况复杂。虽然工作繁忙,但王学海深知仅靠上学时的知识,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自己必须继续储备与学科相关的医学知识,才能适应临床需要。

2015年,王学海考取了博士研究生,三年后博士顺利毕业。因为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再次学习时,王学海就更有针对性地强化知识。“为了更好地服务威海人民,市立医院近几年大力加强亚专业的建设,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鼻科疾病的诊治。”博士在读期间,他不放过导师的每一台重要手术。此外,王学海还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学习班,进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修学习。在所有的院外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王学海反复向导师、专家请教,形成在文字上,落实在手术里,将技术牢牢转化为自己所有。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王学海前往德国比勒菲尔德城市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了研修任务。三个月的观摩学习,不仅让他见识了德国医院的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还了解了德国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严谨高效的诊疗流程等。回国后,王学海在威海市举办的2020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暨第五届威海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上,做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报告。在科室专家的指导下,此项新治疗技术顺利落地市立医院,而且经过一年多的临床适应,目前,该新技术已经转为医院的常规技术,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精研手术的同时,王学海还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并利用空余时间投身科研,近两年发表了SCI文章3篇,申报了一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完成了一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威海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现在还在主持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医者故事丨王学海:医海无涯 精进不休


在威海今年发布的第三批威海市医疗卫生“优秀中青年卫生骨干人才”名单中,王学海位列其中。这份荣誉是对王学海从医12年孜孜不倦、精进不休追求学术造诣的肯定,也是一剂坚定他探索漫漫医者路的“强心剂”。

芳林新叶催陈叶,王学海说,科室里的年轻人是医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会和所有的年轻同事一起认真学习老专家的经验技术,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完善科室梯队建设发展,发扬年轻人敢闯敢干、有冲劲儿的特点,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壮大科室力量,为更多患者减轻病痛。

供稿丨张玉婷

文字统筹丨周 娜

摄影丨商承媛

编辑丨杨雪娇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