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02日 10:48:17

提起口腔科,传统的看法就是负责补牙、整牙、拔牙、镶牙,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现代综合医院的口腔科不仅负责治疗牙齿,还要治疗颜面部创伤骨折、腮腺疾病甚至是颜面部肿瘤。用威海市立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恒琨的话来说,相较于其他外科手术要求的精细度,口腔科的任何一台手术都不遑多让。

深耕口腔领域15年,从科研型硕士转型为临床型博士,期间付出的努力,从王恒琨获得的众多荣誉、担任的众多国省口腔组织成员、发表的众多论文中可见一斑。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立足综合医院口腔专科 不断深造提升业务

“王主任,请马上到急诊,有名被钢筋刺穿面部的患者快到医院了,需要口腔科专家会诊。”下午4时许接到电话的王恒琨瞬间进入满血状态,赶到急诊室。很快患者送到,一根钢筋从其下颌骨刺入穿到颞骨,面部创伤看上去非常骇人。

会诊之后,决定口腔科联合麻醉科、介入科、耳鼻喉科,由口腔科进行手术剥离钢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当晚7时许,王恒琨会同王仁欣主任等同事将长达80厘米的钢筋从患者面部取出。之后该名患者入住口腔科病房,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康复出院。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在学科划分上,当患者出现面部创伤时,只要是发际线以下,排除眼、耳鼻喉科疾病,其余大都需要口腔科进行处理,因此王恒琨说类似这样的急诊面部创伤手术几乎每天都有,多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要进行六七台面部缝合手术,“口腔科全年手术量的四分之一来自急诊的急症,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技术到位、手上功夫好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找到出血点。”王恒琨就是被众多面部创伤患者认可的“技术精湛的口腔医生”。

王恒琨在滨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攻读硕士,2006年进入市立医院口腔科工作。随着科室的发展需要,医院安排王恒琨在2011年至2012年前往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进修,2014年王恒琨又在山东大学研读了口腔专业的博士,今年王恒琨又前往山东省立医院口腔科进修。正是不间断地前往先进医院学习、不间断地进入院校深造,如今王恒琨能熟练掌握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对口腔科少见病、疑难病也能做出恰当的处理。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作为三甲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医生,王恒琨一直是在专科医院工作同学“羡慕”的对象。因为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全身疾病的口腔患者,综合医院的口腔科更有经验、治疗技术更为成熟。“尤其是在处理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外伤及其他部位外伤时,我们综合性医院多科室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医生更能够得到锻炼,成长得也更快”,王恒琨说。

显微镜下缝合老鼠尾巴 高精度锻炼手稳眼准

2006年进入市立医院工作,两年后经医院、科室等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可以主刀手术,在同一批医生中,王恒琨的进步很快。这离不开医院的悉心培养,更是王恒琨个人不间断努力的成果。

在进行口腔科面部创伤手术的同时,2012年开始,在学科带头人王仁欣主任的指导下,王恒琨开始独立完成口腔癌的手术治疗。有的外科医生说口腔癌的手术看上去很“残忍”,有时候需要将半边脸掀开,颌骨全部暴露出来。大多数的口腔癌手术都要进行预防性的颈淋巴清扫手术,这个手术要求最高。“通常颈部附近会遇到面神经、舌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等,以及颈部大血管等都需要解剖出来,将颈部的淋巴结缔组织清理干净。”王恒琨说,精细度要求很高,如果手一抖,后果不堪设想。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如何做到手稳、眼准?除了大量的手术实践,王恒琨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在回武汉大学进修期间,王恒琨的脚崴了,肿得很厉害。休养期间,得知有一台少见的皮瓣手术,王恒琨穿着拖鞋赶到医院手术室观摩,被老师称赞“精神可嘉”。夏天的时候,王恒琨基本都是晚上10点才回宿舍,遇到人手紧张,两个人还要负责管理四十多个病人,“基本可以说是没日没夜。”正是这种忘我的执着精神,王恒琨在武大进修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山大二院参加培训班期间,王恒琨争取到很多机会上手术台,现场观摩名家手术过程。“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主刀医生会不停进行提问,这都是我再学习的宝贵经历。”王恒琨充分利用难得的培训机会,提升手术精准度。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手术之外,手部的感觉不能丢,还要进行不断地训练。“老师教我们用老鼠尾巴进行练习,将直径只有1毫米至2毫米宽的老鼠尾巴血管切断,然后在显微镜下缝合。”虽然看似“折磨人”的练习,但是收获却很大。王恒琨说显微镜下血管会放大,视野会改变。刚开始非常不适应,手眼做不到相互配合,即使看到了血管,断面也缝不到一起。后来王恒琨自己买了放大镜不断练习,进行手眼配合,之后临床工作中碰到一例面神经断裂的病例,已经适应了的王恒琨戴上放大镜,很快找到断裂神经,成功缝合,避免了患者因面神经受损可能会出现的面瘫等后遗症。

科研能力助力临床 向着种植牙新技术努力

现在在口腔科临床医学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王恒琨却笑说“自己相当于转了新的方向”。“研究生时主攻的是科研,在学习当中,我觉得医生如果不拿手术刀,是不合格的,因此选择了口腔颌面外科。”通过不断的努力,后期王恒琨考取了临床型的博士,在口腔外科游刃有余。而且,科研对于王恒琨在临床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助力。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让王恒琨受益匪浅的是,科研时学会文献检索的能力在临床上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因为阅读文献能够接触到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科研也养成了王恒琨善于总结临床经验的习惯,在手术临床中更善于发现疑惑点、难点、有价值的思考点,先思而后行,行后而思之。“刚开始有的手术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因为善于总结临床经验,现在手术时间可以缩短近一半。”王恒琨说,三年的科研锻炼也提升了他的论文撰写能力。自工作至今,王恒琨已经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5篇),SCI文章数篇。

今年王恒琨还被聘为滨州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教育学生不仅是需要临床上手把手教导,更不能忽略学生的科研能力。王恒琨说科研能力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他在读博士期间着重锻炼了做实验的能力。“因为离开学校太久,很多做实验的知识都不记得了,而且时代不同,现代的实验手段对我来说基本就是全新的,想要跟上最新的步伐挺难的,只能从头学。”虽然难,但是如果没有实打实的实验数据,论文发表也是难上加难。王恒琨说经过了“磨人”的博士阶段,医生生涯才算是完整。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一入医门深似海,从此远离人间欢”。医学生课程繁多,学科复杂,需涉猎的范围广,同时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导致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除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现在王恒琨还将一部分精力放到了种植牙领域。“虽然在技术方面不存在壁垒,但不能单纯从外科医生角度看待,需同时站在修复科医生审美的立场。”王恒琨介绍,种植牙要转变理念,应以修复为导向,恢复美观、咀嚼功能。

未来,王恒琨将和口腔科同事共同向着全口无牙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等目标努力,为种植牙患者提供更为先进、优质的服务。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王恒琨

副主任医师 博士

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常务委员、胶东口腔医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工作10余年,能熟练掌握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

医者故事丨王恒琨:做老百姓的口腔健康卫士


供稿丨张玉婷 周广德

摄影丨杨雪娇 王 晓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