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川日志之二——威海市立医院刘艳玲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10年07月13日 11:26:00
援川日志(二)
刘艳玲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小雨
加强消毒隔离,防控医院感染
目前北川县中医院是一个临时的板房医院, 因位于建设工地中,没有地下污水排放设施,周围环境脏乱。窗户后面就是一条露天排污沟,垃圾、脏水横溢,蚊虫滋生、臭味扑鼻,整个夏天不敢开窗户。室内地面简单添了一层混凝土,好天气时一层浮尘,阴雨天就潮湿几天不干,卫生状况极差,细菌很容易滋生。我们来之前,由于人员短缺、意识淡薄及制度的缺失,这里的消毒隔离工作几乎没有开展。院内感染防控是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保障,尤其进入夏季、雨季,消毒隔离,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情况后,上班后第一个周,我们着重加强了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强化每个人的无菌操作观念,完善了消毒隔离制度,对整个工作环境进行了一次彻底大扫除。因条件限制,这里的医疗器械还存在浸泡消毒。地震后各地区曾捐助了一批医疗物资,其中就有一次性缝合包。考虑浸泡消毒不能保证灭菌效果,我们建议医生:外伤缝合、小手术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缝合包,而外科换药时使用浸泡消毒器械,把手术感染降到最低。医院仅有一台小型下排气式高压消毒锅,且胶圈老化,处于漏气状态。我们找出使用说明书认真学习了操作规程,同时请医院联系厂家维修人员对高压锅进行了维修。每周星期一、四对纱布罐、镊子、消毒液瓶等容器、物品进行灭菌,更换消毒液并做好登记。同时也加强对换药室、治疗室、病房的卫生管理,清洁区、污染区标记清晰,医疗垃圾分类、带盖存放,体温计、止血带等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建立晨间清扫制度,利用两台空气消毒机对换药室、治疗室、病房每日空气消毒1小时。
虽然板房里的每次清扫、消毒都是一次对高温的挑战,每次都是洗桑拿般大汗淋漓,但是,看着相对整洁的环境,想想我们这样做就可能把院内感染降到最低,一份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小到中雨
有个词语叫:适应
雨一直下了7天了,仍然没有停止的意思。洗的衣服在小房檐下晾了一周,越晾越湿。大家说:这都怪李队长。因为全队仅有的一台电视仅能收到2、3个模糊的台,看不到北川天气预报,所以,经常是派李队长站在院子里观天象。7天前,李队长在院子里抬头看了半天,对大家说:明天好天气。结果,好多人都洗了衣服,呵呵,全被雨淋了。
问这里的同行,他们介绍说,四川每年的7、8月为雨季,整个夏季闷热潮湿,经常会有阴雨陪伴,有时可连下十几天雨。人们常说“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改变不了的”,到了北川以后对这句话有了真切的体会。既然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我们改变不了的,那么就只能积极地去接受并不断地适应。来了快两个星期了,现在慢慢适应了在板房里潮湿的床上睡觉,适应了阴天下雨踩着遍地泥泞出行;适应了停水停电后不洗漱就上床;适应了在居住人很杂、旁边工地、小饭馆的彻夜喧闹声中倒头就睡;适应了乍一来听不懂的四川话;适应了对家人朋友的问候掩藏牵挂而报以微笑;适应了板房病房里挥汗如雨的高温;同样也适应了处处蚊子扑面,小咬(一种小虫子)横行,上班、下班前需在办公室、病房喷洒灭蚊剂的生活。
暂时还适应不了的就是为了防治湿毒要多吃辣椒,呵呵。大家开玩笑说:习惯了北川的生活,回到威海会不会水土不服啊。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晴 温度 27—34度
整理抢救室,未雨先绸缪
北川中医院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地几万建设援助大军及周边居民。病种比较单一,重、危病人很少。因环境狭小,急救病人不多见,抢救室已经做了仓库。抢救仪器布满灰尘挤在墙角,抢救器材无人管理。刚来熟悉环境时,我们曾对抢救室提出了异议,但他们说,这里从搬过来到现在从来没有遇到过抢救病人,没关系的。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急救是最前沿、极重要的工作。针对实际情况,根据现有条件,我们采用“五常法”对抢救室进行了重新整理。划出一个区域作为仓库使用,针管、输液器等一次性耗材按出厂日期有序存放。抢救区域抢救器材调试性能、摆放到位,氧气筒挂四防牌足氧备用。抢救车及急救箱采取严格交接班制度,药品、物品标签清晰、定量、定位放置。
今天中午午休时,突然听到了尖锐的急救车声呼啸而去。匆忙起来一问才知道,是当班的李队长和邵护士接到120出诊指令,出诊去了(这是医院第一次出诊)。我们赶紧跑到抢救室,再次查看了药品、设备,做好了接诊的准备。后来接到电话,因为出诊病人是高空坠落,有严重颅脑外伤及其他复合伤,中医院目前条件不能诊治,所以,急救车直接将病人转到了上级医院。虽然病人没有接诊回来,但是想一想还是有点侥幸,如果抢救室、急救箱没有整理,今天将如何出诊,真要接回一个危重病人来,我们怎么办?
所以说,任何工作制度,存在就要执行,执行就要严格,否则,真的可能会出大问题的!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