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威海晚报丨胸痛中心: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14日 17:08:42

身体的病痛分很多种,胸痛尤其是急性胸痛,背后可能“杀机四伏”,一旦救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突发急性胸痛病人,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而威海市立医院胸痛中心,就好比这场营救的主战场。


胸痛并非心脏问题的“专利” 但绝不可大意

最近几天,市民赵先生觉得胸腔偏左的位置疼痛不止,大口呼吸时疼痛加剧,休息后也没有丝毫缓解。联想到自己体检检查出频发性室性早搏,赵先生惴惴不安:“难道室性早搏更严重了?”越想越担心,赵先生第二天就赶到市立医院就医。

“这疼痛是不是心脏引起的?挂什么科呢?”挂号时,赵先生迟疑了,自己在网络上搜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要挂心内科,有的建议挂呼吸科、胸外科,还有的建议挂骨科。赵先生偶然看到了“胸痛门诊”的字样,于是决定试一试。

赵先生找到胸痛门诊主任医师郑艳杰,把自己的症状一顿描述,郑艳杰检查一番,噗嗤一声笑了:“不是心脏问题,按症状来看,应该类似肌肉拉伤。”

听了郑艳杰的解释,赵先生觉得有点难为情,但终是长舒一口气。

听完这个例子您可能觉得有些好笑,但这样的病例的确时常出现。

郑艳杰介绍,胸痛是指颈部以下腹部以上之间的疼痛,包括针刺样痛、闷痛、烧灼样痛等,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胸痛的临床意义因病因而异,可大可小,如果是肌肉拉伤、带状疱疹、与胸壁组织局部轻微损害引发的胸痛,这些疼痛问题不大。当然,如果是心绞痛、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栓塞引起的疼痛,这些可能都是致命的。

此外,各种物理、化学和或生物性因素,包括炎症、缺氧、机械压迫、异物刺激、外伤及肿瘤等,刺激胸部各脏器和组织的神经纤维,如肋间神经、支配气管与支气管及食管的迷走神经等,也可引起胸痛症状。

“我们胸痛中心的医生,不依靠任何影像手段,只根据患者的胸痛症状,诊断准确率可以超过80%。”郑艳杰说,以往发生胸痛症状,患者可能会“病急乱投医”,在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胸外科、皮肤科等科室门诊之间徘徊,费了时间也花了钱,还可能延误了病情。去年,市立医院专门成立了胸痛中心并设置了胸痛门诊,周一到周五都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坐诊,患者出现胸痛症状,不要轻信网上的解释,更不要过于焦虑,可以直接挂胸痛门诊,把甄别病情的工作交给专业医生。

急诊.jpg


“国字号”胸痛中心 助力区域协同救治

相对于日常胸痛的甄别,胸痛中心和门诊成立的重要使命还是为了给心肌梗塞、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综合征等危急重症患者搭建一条畅通的“绿色通道”,挽救生命于分秒之间。

8月中旬一天上午,家住高区的张先生在晨练后出现了晕厥,当场跌倒在地,醒后感到胸闷,恶心欲呕,大汗淋漓。随后,他被送到市立医院就诊,经胸痛中心医师会诊,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尽快实施介入手术。

10分钟后,张先生被送达导管室。造影结果显示:张先生心脏三条主干血管中,两条完全堵塞,第三条血管全程也不规则狭窄20%~40%,属于极高危病变,随时会出现心跳骤停。

市立医院胸痛中心介入手术团队用了20分钟,快速为张先生开通急性闭塞血管。术后张先生胸痛症状消失,生命体征稳定,返回病房进一步监护、救治,恢复良好。

快速识别急性胸痛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手术开通血管……这是胸痛中心团队的日常,他们夜以继日默默为提升区域联动救治水平而拼尽全力。

据郑艳杰介绍,在未组建胸痛中心前,胸痛患者从发病到到达医院看诊,再从医院检查识别病症到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往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对于以急性心梗等急性胸痛疾病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果没有在进入医院后的两小时内顺利开通血管,将面临更高的致残甚至死亡的风险。

胸痛中心组建后,市立医院从救治角度出发,先治疗后收费,及时将高危胸痛患者快速诊断出来,并及时给予“一站式”立体救治,而对于患有胸痛、胸闷的低危患者则在诊断后予以规范治疗。同时,胸痛中心还坚持到社区及基层医院进行胸痛知识培训等方式,织牢区域协同救治网,挽救了更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去年,市立医院接诊急性胸痛患者1600多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300多例,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9年7月,市立医院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成为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郑艳杰表示,持续改进,确保救治质量,是胸痛中心的长期发展目标。

急诊1.jpg


一体化抢救平台 救治时间优于国际标准

成为“国字号”胸痛中心后,医院对胸痛中心持续进行改进,优化抢救流程。过去,威海市立医院的导管室没有设在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确诊后,需要从1号楼转至2号楼介入科手术治疗,从呼叫人员、会诊、转诊到运送患者,耗时较多。如今,导管室直接设置在了急诊抢救室内,与抢救室只有一墙之隔,且抢救室、复苏室、溶栓室、导管室一体化建设,搭建起了全包围式抢救平台。依靠这一平台,医院最短“门-球”时间已经缩短至15分钟,平均“门-球”时间约为60分钟,远远优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一体化抢救平台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危急重症胸痛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救治的能力。”郑艳杰说。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PCI)术是目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该技术是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12小时内进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即通过系列方法使患者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促使缺血心肌组织及早获得血流灌注和功能恢复,大大提高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此同时,医院急诊科脑心同治平台的建设,还极大缩短了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对改善预后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市立医院胸痛中心还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积极建设早期呼叫,院前急救、快速转运、院内救治、早期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抢救急救模式,将急救战线快速前移至院前,促进了危急重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救治。同时,引进血液灌流、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球囊反搏等设备,打造了急诊重症监护室,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护航。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