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急诊,13个月宝宝摔倒两天后突然抽搐
来源:威海市立医院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19日 17:13:30

凌晨2点,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在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一科医生办公室响起,“我这里是小儿内科,收治了一名13个月的幼儿持续癫痫,还有脑出血,请求会诊!”

夜班未曾闭眼的神经外一科于龙医生放下电话马不停蹄的赶往急诊会诊。该名13个月大的幼儿于由于两天前摔伤头部,当时无明显不适表现,未就诊,来院当日下午,患儿出现“四肢抽搐,双眼凝视,持续不缓解”。父母带其辗转就诊多家医院,均告知病情危重,诊疗难度大,建议上级医院就诊。

了解情况后,于龙医生先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了解患儿发病史,并观察患儿目前情况,同时对病情进行详细梳理。发挥急诊多学科救治的优势,医生先是缓解了患儿癫痫症状,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向神经外一科张学君主任详细汇报病情,在充分沟通后,张学君主任做出决定将患儿收入神经外一科做进一步治疗,并请小儿内科、ICU及麻醉科协助指导救治过程。

患儿紧急入院后,张学君也赶到救治现场,多次耐心的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并详尽的告知病情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经过不断努力,患儿家长的紧张情绪逐步得到缓解,并能够进行理性的交流。与此同时,在影像科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患儿的颅脑MR+MRA检查,最终确定病因为“脑动脉瘤破裂致颅内出血”。

 图片1.png

术前MRA


图片2.png

脑动脉瘤3D打印模型


病因确定了,下一步治疗方案又让张学君主任犯了难。13个月的幼儿脑动脉瘤发病率相当低,且成功治疗并有后续随访的病例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选择开颅手术,术中骨瓣的处理、血容量的维持没有临床可参考数据;如果选择介入手术,手术材料如何选择、术中是否应用支架辅助、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如何选择?同时,还要面临麻醉风险和术后康复问题。

经医生及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及慎重考虑后,家长选择相信医院,相信张学君主任,同意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并愿意承担相应风险。于此同时,张学君主任利用患儿脑动脉瘤3D打印模型反复推演手术过程,就围手术期准备,术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术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均作出了细致的规划,并且于术前,再次邀请小儿内科、麻醉科、输血科、医务科、ICU、小儿外科等相关科室参加院级多学科会诊,针对患儿制定了更加具体的个性化方案。

手术当天,麻醉团队、手术室护理团队排出了最为强大的阵容,同时,ICU团队在手术开始前就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在多学科的鼎力相助下,张学君主任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顺利完成了患儿脑动脉瘤的夹闭手术,并且还纳了患儿的自体颅骨。在ICU团队的努力下,患儿术后平稳拔管,并安全转入神经外一科。目前该患儿已可自主进食,且四肢逐渐恢复自主运动,已出院继续后续的康复治疗。 

NeoImage_副本.jpg

张学君主任常说:“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没有夯实的基础,站到哪里都觉得脚软;作为医生要默默无闻,但是面对疾病的挑战要勇于担当。”

 

神经外一科  李建涛



Copyright © 1904-2019

本网站版权为威海市立医院所有,威海市立医院拥有所有解释权。

鲁ICP备11034955号-1

鲁公网安备37100202000182号

  • 支付宝二维码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