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一次见到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护士林荣婷,她正在急救室为患者持续进行心脏复苏,小小的身躯,用力的按压着比她壮出一个块头的患者,隐约间左手手背上露出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伤疤,这样的工作是她的日常。
自学校毕业到威海市立医院工作以来,林荣婷从急诊工作做起,与专业书籍为伍,与胸外按压为伴,靠着对护理工作的痴迷,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她在职业生涯里屡获佳绩,曾获“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威海市金牌职工”“2018年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护理技能竞赛决赛优秀奖”“2018年度威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急诊科青年技术骨干。
从学生到护士 伤疤是她专攻主业7年的见证
“这是为了练就娴熟的心肺复苏时留下的。”林荣婷解释着伤疤的由来,危重患者身形差异较大、病情复杂,这对护士按压的力量和技巧要求极高。皮肤磨破了,第二天还是接着练,就这样,林荣婷的手上便留下了一道疤,同时操作技能也形成“肌肉记忆”,融进了血液里,确保有条不紊的治病救人。
像这样的“肌肉记忆”,林荣婷还有很多。不论时间多晚、睡得多熟,只要手机铃声响起,林荣婷就会第一时间清醒,赶往医院;接到急救电话,林荣婷就会以最快速度出车,带着抢救设备奔向现场,配合医生,实施抢救……
别看现在林荣婷处乱不惊,在7年前,这个稚嫩的姑娘,还一度陷入有心无力救治患者的迷茫中。2015年刚毕业时,她还只是个初入社会、懵懵懂懂的学生。2022年,她已经在急诊室里成为护士的表率,救人于危难。回忆过往,从业七年间,林荣婷从曾经的遇到意外情况犹如“惊弓之鸟”的“新手小白”蝶变为敏锐发现病情变化,果断迅速反应,数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急救哨兵”。
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林荣婷深深懂得:急诊科危重病人多,病人病情变化快,抢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高超护理技术。
凭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快速的应急反应,林荣婷成了科室“定心丸”、患者“吉祥物”,一有抢救,医生、年轻的护士和她搭档就十分安心,不少被挽救回来的危重患者纷纷送上锦旗、鲜花,表达感激。
从“小白”到骨干“接力棒”是她志愿奉献340小时的动力
“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自我强大,还要甘于默默奉献,带领大家共同进步。”林荣婷时刻谨记前辈对她的殷殷教导,除了努力提升自己外,她积极发挥共青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同事。
做好急诊工作有诀窍吗?林荣婷一再思考,得出结论——唯有努力两个字。“我也是从一个‘菜鸟’过来的,现在有能力了,就要接下前辈的‘接力棒’。”林荣婷坦言。奔着“让每个同事一起进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的目标,林荣婷牺牲休息时间,自愿带领“新人”反复演练、耐心实践,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抢救效率,与时间赛跑,努力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拿满分”。
急诊科的工作注定是忙碌而紧张的。当同事有事情、科室有工作调整时,林荣婷都会义无反顾服从安排。替班、调班,科室都会习惯性地先想到她,“我是本地人,骑着车就回家了,但很多同事离家很远,休假、过年难得回去一趟,我能多帮些就多帮些。”林荣婷说,这些事在她的眼里不过是举手之劳。
急救室并非林荣婷工作的终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走出急诊科,林荣婷又将救死扶伤的急救知识带到学校里、社区中、企业间。
“只要有时间,志愿活动我都会去。”连续七年来,林荣婷放弃休息、休假时间,参与各类“急救白金十分钟”公益宣讲,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340小时,致力于把急救知识技能带给更多的人,进行平民化健康宣教,做到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让急救技能覆盖更多人群。
7年的日夜坚守,林荣婷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此前威海出现疫情,她坚守防护,积极参加预检分诊、急诊留观、隔离病区、急诊重症监护等岗位奋战,用青春和热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闪光发热,用自己平凡勤恳的双手践行一个护士的神圣天职,用无微不至的爱心托起生命的希望。
王威晨 威海日报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