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承载着市民生的希望,保护公众生命健康的医学救援正成为城市维稳的重要力量。作为公众生命安全防护网中至关重要一环的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每天都在上演生死迭现的故事。
今天,我们选择走进设置在市立医院急诊科的胸痛中心,跟随急诊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海霞带领的冠脉介入救治团队,去与死神争夺那惊心动魄的分分秒秒。
争分夺秒 冠脉介入团队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
入门后第一时间完善心电图、心肌三联,明确符合手术指征、导管室准备……对市立医院急诊科胸痛中心冠脉介入救治团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在与死神赛跑时,总会变得紧张而又关键。“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我们得分秒必争,做好一切抢救措施,抢在死神到来的前面。”王海霞负责威海市立医院总院一楼的急诊抢救室的全面工作,同时,她也是胸痛中心冠脉介入的主要核心术者。
“王主任,患者高龄、体重低,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心脏回旋支闭塞,内有2枚支架,胸痛2小时就诊,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性心梗……”“做好手术准备,我们即刻上台。”又是一个被从家中紧急召回医院的凌晨,王海霞团队接到一名95岁胸痛患者,通过各种检查确定患者心血管阻塞,最好的救治办法就是急诊冠脉介入。各项指令发出,团队成员准确无误地严格执行,在最短的时间内,王海霞和介入团队穿上了二十几斤重的铅衣站上了手术台,在射线下操作。
意外突发,就在手术进行中,患者的心脏骤停。旁边待命的抢救组医生立即配合手术进行心脏复苏和电除颤,为介入团队争分夺秒地开通闭塞血管保驾护航。所幸,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患者心脏复跳,回旋支血管也成功打通。术后,患者的胸痛改善,转危为安。“我们介入团队可以说是游走在患者心尖上,只有在球囊顺利扩张、支架放开贴壁良好、冠脉狭窄或闭塞复流、心电监护平稳后,扣在心弦的这块巨石才放下来。”王海霞说。
“我们最短的手术时间是16分钟,最长也做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在王海霞看来,无论手术时间长短,没有胸痛中心成员的团结一致和精准配合,就不会有每一台冠脉介入手术的成功。
2018年9月3日,威海市立医院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建立胸痛门诊,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简化工作程序,畅通绿色通道,为威海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威海市立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推进工作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达到了国家级标准和水平,那就是“门-球时间”。王海霞介绍,国家胸痛中心要求患者入门到血管开通时间也就是“门-球时间”为90分钟,“我们医院平均‘门-球时间’为65分钟左右,最短门-球时间28分钟。”
在王海霞团队里,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医嘱的执行都涉及到了分、精确到了秒。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冠脉开通的时间越早,能挽救的濒死心肌就越多,患者生存率和预后就越好。所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2021年2月至今,胸痛中心共上报数据1278份,开展PCI手术957例,其中急诊PCI手术近800例,抢救成功率96%。
“这些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我们通过介入治疗与抢救生命技术相结合的独特模式,抢救小组、介入小组、监护小组紧密协作为急性胸痛患者保驾护航。 ”王海霞说,真正做到了“团结协作 无缝衔接 争分夺秒 精准施治”。
多学科会诊 强大综合实力让患者无忧
在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不仅有常见的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等胸痛患者,还会经常遇到其他高危致命性胸痛,尤其是主动脉撕裂夹层导致冠脉血管闭塞的患者以及多基础病合并的高危患者,必须由急诊科会同心外科等科室共同上台,发挥多学科会诊的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急诊的紧急抢救很多时候都是在下半夜,一次深夜,睡梦中的王海霞被叫醒要到医院抢救一名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爬起来睡衣也没换,直接套上长外套赶到医院。“这名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本次胸痛入院,CTA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对于这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急诊冠脉介入不能独立处置,王海霞第一时间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并立即联系了心外科会诊,确定下一步治疗策略。
所谓的主动脉夹层一般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夹层,主动脉撕裂可导致冠脉血管受压闭塞,这时必须由心外进行大血管的缝合修补,再加上象鼻支架等外科手术。当心外科完善好夹层处理,病人得到成功的救治。
除了主动脉夹层手术,冠脉钙化严重且无法介入通过、心肌梗死引起室间隔穿孔、腱索断裂等机械并发症的患者,也需要心外科团队施行手术来挽救生命。另外抢救,多基础病合并的高危患者依靠的也是多科室共同努力。
王海霞曾经救治过一名72岁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患者入院的时候前降支重度狭窄,右冠闭塞,右冠脉还装有2枚支架。“而且患者既往有肾衰竭,每周规律透析,阴道流血,有重度贫血病史。”如此危重还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依靠医院技术团队强大后盾,王海霞说胸痛中心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在冠脉介入完成栓塞止血手术后,患者被送到重症科室进行肾替代的疗法床旁血滤治疗,待病情稳定之后又被转至肾病科接着治疗,最终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我们胸痛中心是以急诊科为枢纽,联合院前、心血管内外科、介入科、呼吸、胸外、消化、重症、检验、超声、电生理、影像科等多学科,精准配合、快速协作的。”王海霞介绍,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医院大力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和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快速集结,团结协作,创造了生命奇迹。
每一例急性心梗的成功双绕(绕行急诊科PCI导管室和心脏重症监护室),得益于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救治流程的不断优化,得益于胸痛中心与网络医院、院前120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得益于胸痛团队的快速反应和果断处理,及时为胸痛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更得益于术后护理团队为患者精准、精心护理,为患者提供强大精神支持和贴心呵护。
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每年都要接到很多外院转诊的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及家属的考虑正是基于对三甲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的信任。“如果不是综合性医院的强大支撑,我们单个科室几乎完不成这样的抢救任务。”王海霞说,胸痛中心积极与各基层医院建立帮扶协作关系,形成区域医疗网络和快速协同,对患者的成功救治尤为重要。
不惧艰辛 肩负区域急救医疗体系建设重担
急诊科作为综合医学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医生可以说个个都是劳模。“我的生活除了上班,就剩下睡觉了。”“没有时间感慨人生,还有下一个病人在等我。”在市立医院急诊科,王海霞带领的冠脉介入团队成员的日常就是如此。
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经常会在深夜发作,为了随叫随到,无论恶劣天气、周末节假,胸痛中心所有成员保证24小时随叫随到。“我们平时都不会走远,最远的活动范围基本到威海汽车站,外出要报备。”王海霞笑着说,自己两套衣服常年备着,夏天是罩衫,冬天一件长款羽绒服,来了紧急抢救,套在睡衣外面就出发,“很多时候做完手术换掉术服,因为衣着简单,我都不好意思和患者家属长聊。”
目前,威海市立医院急诊内科的介入手术一年要做500多台,手术量特别大。而冬季也是冠脉介入手术的高发期,最多的时候,王海霞在24小时内做过8台急性心梗介入手术。团队成员开玩笑地说“日子像仰卧起坐,回家刚躺下就得回医院”。尽管如此辛苦,但是为了救人,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亲自见过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工作,就会感动于医护人员查病于细微,解难于瞬间,感动于他们面对死神的临危不惧和坚定从容。他们行走在生死两门旁,托举起“生”的希望,积聚起仁慈、责任和正能量。很多个王海霞,将“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从医誓言牢牢刻于心底,孜孜不倦地在工作中躬行。
关于急诊急救的发展,王海霞提到,我们更应该由点及面,更深入思考城市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曾提出要求,到2030年,我国要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及时有效地开展医学救援的同时,我们身上更肩负着社区公众普及基础急救知识、技能的重任。”王海霞说,目前威海市立医院胸痛中心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家级标准和水平,这将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也将更好地造福广大心血管病患者,为威海市及周边地区城市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打上一针“强心针”。
威海晚报记者 张玉婷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