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2019年11月,经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威海市立医院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始终以“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为指导精神,结合医院医疗、科研及教学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方法,完善和充实培养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建章立制,促进博士后管理工作规范化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博士后工作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配有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并根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鲁人社发〔2014〕16号),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资金资助管理办法》和《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薪资待遇、保障措施、出站管理及研究成果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基地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科学选题,推进博士后科研水平提升
博士后科研选题决定了博士后人员未来2-3年的研究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博士后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基地高度重视博士后科研选题工作。在与基地核心科研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基地导师及流动站导师根据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个人兴趣、意愿及现阶段研究水平,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确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选题。
三、搭建平台,确保博士后研究项目顺利开展
威海市立医院现有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8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省级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并建立了设备完善、技术先进、可满足博士后研究需要的实验平台。其中威海市立医院中心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威海市医学海洋微生物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机构,拥有开放的基础科研平台、干细胞临床转化平台和肠道微生态研究与临床转化平台,配置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具有分选功能的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免疫流水线、质谱仪等多种大型仪器设备,以及能够满足干细胞和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层流实验室等,每年参加国家及山东省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成绩优异。
四、保障待遇,解除博士后人员后顾之忧
博士后工作受到基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给博士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基地为保障和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采取了有力措施。基地各类实验设施、信息、图书等资源全面对博士后人员开放,指定专人协助博士后申请国家、山东省及威海市各类科研项目资助及生活补助,并规定博士后在基地期间从事研究工作所产生的经费,包括设备费、资料费、差旅费等,均由基地合作导师差旅费等经费承担。
此外,基地自筹经费为博士后人员发放薪资,其中无人事关系调动的博士后的薪资待遇为5000元/月,有人事关系调动的人员薪资待遇与医院职工同工同酬。同时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威海市博士后资金资助项目,博士后潘晔和孔令明于2021年度获得威海市博士后项目启动资金基础资助5万,重点资助三等5万;博士后张婧和卢德臣于2023年度获得威海市博士后项目启动资金基础资助5万。
五、制定计划,规范博士后招收流程
基地每年根据学科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博士后招收计划,并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紧密合作,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并挑选独立工作能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科研素质高的博士毕业生进行联合培养。基地2020年和2022年分别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23年已出站2名,2024年计划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为保证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及工作目标。博士后进入基地后严格按照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求进行申报及备案,保证博士后各项权益落实。
在国家、山东省及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威海市立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稳步推进。博士后科研人员在站期间通过努力钻研、刻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共4项,共发表SCI论文8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今后基地将继续探索博士后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逐步形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队伍。
- 威海市立医院订阅号
- 威海市立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