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市立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为一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出院正常生活。该项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威海市立心内科团队对结构心脏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实现新突破。
患者老年女性,1年前开始于爬坡时出现胸闷、喘憋,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体力进行性下降,并出现夜间不能平卧,反复晕厥,为明确诊治入住心内科。心脏超声检查示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左心功能减退,EF 仅为20%。EF是射血分数的英文ejection fraction的缩写,用于判断心脏功能。左心室EF正常值大于50%,小于40%为收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出现心衰后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半数2年内死亡,EF小于30%则外科手术风险极高。
但长期以来,外科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因为该患者年龄大、心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此类病人在以往只能保守治疗,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市立医院心内科团队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借助三甲综合医院多学科诊疗优势,联合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深入分析病情,针对各种风险难点反复讨论诊疗方案,最终决定为该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国际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不需要开胸,主要是经过股动脉穿刺途径,然后通过导管将特制的人工瓣膜送到主动脉瓣的位置,代替原来有病变主动脉瓣的功能。2002年,法国医生Cribier及其同事成功实施世界首例TAVR手术,为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TAVR手术避免了体外循环,也不需要输血,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不开胸即能完成主动脉瓣置换,特别适用于年龄大、心功能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但对于主动脉瓣二叶瓣的患者TAVR手术难度极高,且该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力阶差为140mmHg(大于40mmHg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猝死风险较高),一旦扩张瓣膜后随时可能出现循环崩溃、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没有任何的抢救机会。
心内科团队术前缜密准备,反复讨论术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详细制定规范的手术方案,术中多学科通力合作,应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经右股动脉将人工瓣膜顺利到位、精准释放,术后影像及超声检查瓣膜位置准确,主动脉瓣狭窄有效解除,整个手术历时约2小时。术后患者无瓣周漏、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EF提高到55%。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此次手术顺利开展,是市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也为心内科亚学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作为威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市立医院心内科立足实际,精准定位,大力推进亚学科建设,目前已成立冠心病学组、心律失常学组、心脏起搏学组、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等九个亚专业医疗组。常规开展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技术,相关技术居于区域领先地位。尤其在各种复杂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后的持续治疗方面,心内科制订了术前讨论效果预评估—术中风险控制—术后延续管理的全流程患者管理模式,该患者经过这一完整流程监控的评估,治疗和管理,不仅挽救患者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了长期预后,这一复杂手术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为威海地区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科学、严谨、高效的治疗和健康保障。
小知识
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不断增长,多见于>65岁的老年人群,发病率约为2%~7%。
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瓣膜的钙化、增厚,从而导致瓣膜活动受限,心室收缩期有效的瓣口面积逐步减小。
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那么主动脉瓣就是心脏将血液泵入全身的一扇“大门”,主动脉狭窄时,这扇“大门”变形狭窄,打不开也关不上,导致外周器官供血不足。
在病情早期,左心室代偿性增厚,以提高收缩力,心排量基本正常,患者可无症状。而随着心肌代偿能力不断下降,心室舒张及收缩力越来越差,导致胸闷、黑矇、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主动脉狭窄怎么办?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均需积极治疗,当其逐渐进展并产生相应症状(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后,若不经治疗,约有50%的患者在两年内死亡。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主动脉瓣的标准治疗方式。
然而,约1/3的患者因其高龄、合并症、存在手术禁忌等原因无法进行这一手术,只能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而不能阻止疾病进展,死亡率极高。TAVR手术为这类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应该强调的是,目前传统手术仍然是换瓣手术首选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年轻、心功能良好、手术耐受力强的患者。TAVR的定位是无法耐受传统手术患者的替代方案。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任何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都是黄金法则。
供稿丨沈莉 周广德